(2021—2021年)

(征求意见稿)
潍坊市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
“深化创新开放,推进城市产业更新”课题组
2021年9月
?
科技创新行动方案
(2021—2021年)
(征求意见稿)
为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激发全市创新活力,提升全市创新水平,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强力支撑高品质城市建设,制定《科技创新行动方案(2021-2021年)》。
一、思路目标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,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,建设高端创新平台,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,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,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,为高品质城市建设提供支撑。
力争到2021年,全社会研发(R&D)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.7%以上,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00家以上,建设3家省级以上、10家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共同体,引进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9000人以上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。
二、重点工作
(一)促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,着力破解创新资源匮乏瓶颈。
1.深度开展多层次、多形式的科技精准对接活动。围绕绿色化工、新能源、节能环保、生物医药等领域,充实完善企业高质量发展技术、人才需求和高校院所专家信息、科技成果信息库,主动对接知名高校院所,有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与合作需求,全面搭建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的信息需求桥梁。组织开展科技人员、院校专家到企业“把脉会诊”,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辅导、技术诊断和规划指导等服务。探索实行“互联网+”的合作对接模式,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系。通过引进来、走出去等多种方式,每年组织举办6次以上专业精准对接活动,推动我市1000家企业对接100家科研院所和高校,开展实质性科技合作,吸引更多先进成熟的应用技术成果来潍落地转化。(牵头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工信局,责任单位:各县市区政府、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)
2.加大大院大所引进力度。依托我市传统优势产业,不断加大对中科院、工程院、北大、清华等国字号大院大所的引进力度,深入对接京津冀、长三角经济圈,进一步拓宽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精准合作渠道。以整建制引进、建立分支机构、联合共建研发平台等方式,推动中科院化学所潍坊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、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潍坊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研究院、清华大学潍坊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引进共建工作。每年新引进5家以上研究院或分支机构,提升全市行业共性、关键技术研发转化能力。(牵头单位:市科技局,责任单位:市委编办、市财政局、市人社局;各县市区政府、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)
3.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。坚持开放包容,积极主动寻求国际交流和合作,打造国际科技合作潍坊品牌。在充分发挥潍坊硅谷高科技孵化器、中以科技转移平台等高端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作用的基础上,与欧美、日韩等国家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,大力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,强化引进外国高端专家和先进成熟技术,支持兴瑞生物、天瑞重工等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,全方位提升我市科技国际化水平。每年新建海外研发中心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高端国际科技合作平台4家以上。(牵头单位:市科技局,责任单位:市商务局;各县市区政府、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)
(二)加快推进高端创新平台建设,提升产业创新能力。
1.加快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共同体。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,按照“突出市场导向、创新体制机制、促进成果转化、引领产业升级”的建设原则,学习借鉴苏浙粤经验,加快建设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专业技术研究分院。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加挂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潍坊分院的牌子,为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的法人事业单位,实行企业化管理,市场化运营,以“产业技术研究院+公司+基金+各类创新主体+孵化园区”为主要框架结构。近期重点培育潍坊市产业技术研究院、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、磁悬浮产业技术研究院等,在项目、资金、人才方面给予重点倾斜,在全市率先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共同体。计划到2021年底,建设“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”、“潍坊磁悬浮产业技术研究院”、“潍坊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”、“潍坊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研究院”等4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;争取将“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”培育成为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。到2021年底,建设“中科院潍柴研究院”、“乘用车自动变速器产业技术研究院”、“山东智能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”等3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;争取将“潍坊磁悬浮产业技术研究院”培育成为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。到2021年底,建设“潍坊农业与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”、“山东大学地热开发研究院”、“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”等3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;争取将“山东智能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”培育成为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。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基础,整合我市已有和新引进院所的力量,每年推出100项创新成果。(牵头单位:市科技局,责任单位:各县市区、市属各开发区科技局)